所在位置: 首页> 技术文章> 其它>
文章详情

质量管理经验谈

日期:2024-03-29 04:10
浏览次数:1538
摘要:
质量管理经验谈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从事质量管理工作近十年了。我喜欢质量管理,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可以学到包括技术和管理的很多知识,更可以接触到很多人、很多事。每个人的质量工作之路不同,取得的成绩也许不一样。回顾自己质量工作职业发展,中间的艰辛与曲折自不必说,能够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使自己获得提升是非常庆幸的一件事。
     质量管理一般分为来料检验,制造过程检验、出货检验、质量工程、质量体系等五大部分。质量工程除了负责分析解决现场问题外,还要肩负起产品验证的重大使命。质量体系则是规范质量问题从发现到处置,验证可行性的整个过程。很明显,质量管理的每个部分都是为通过检验验证发现问题而存在的,因此可以说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发现问题。许多重大问题的发生,不是企业解决不了,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等于没有发现。
     发现问题须从三个方面着手,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设计阶段、原材料进货检验阶段、制造过程控制阶段。
一个质量好的产品一定会有良好的设计做基础。设计没有搞好,生产会问题百出,天天救火,天天改善,质量投诉还很多。设计不但包含产品设计,同时也包含制造工艺设计,这就是FMEADFMEAPFMEA之分的根源。当然,没有哪一个人能保证设计出的产品或工艺不会出问题的,但重要的是在产品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前做好足够的检验和测试,并且重视每一个可能的隐患,在产品前期就把产品改好。这就是质量工程的责任了,一定要做好新产品开发的阶段**接工作,改善一定要到位,*大限度的保证交付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原材料进货检验阶段包括大量的前期工作,从供应商的选择、评审到样件的提交检验,期间不仅要电话沟通,有些事情还需当面沟通,这样会避免很多误会,工作进展会快很多,还可以到现场了解工艺,说不定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当然,公司的检验标准、检测设备要齐全,人员配置也要到位。前期工作做足了,后期检验验证可以适当简化。实际上,很多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能力吸引一些好的供应商,必须要派技术人员到厂家指导改善,甚至帮他们调整工艺、设计夹具等,而且要意识到这些帮助指导是长期的,不甚烦琐,这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必经的阶段。
    如果前面两部分没有问题,制造过程控制阶段是很少有问题的。这个阶段主要关注工艺涉及的一些关键仪器、关键设备的使用与运行监控,并应特别关注特殊和关键工艺工序的生产,此时需要做一些定期的、常规的检查。但是,原材料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存在特采或紧急放行的情况就更容易给制造过程控制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制造过程控制人员要对产品设计缺陷、来料放行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针对问题及时拿出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质量问题的发现无外乎以上几点。对发现问题予以输出和处置跟踪是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工作,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明确职责,建立体系
       解决质量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才是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两者功能合并就会因为不能及时解决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而隐瞒问题,这正是质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体制所限!不是没有事先发现,而是解决不了而隐瞒不报,导致问题进一步扩大。因此,*高管理者一定要在体制上满足质量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职责清晰的情况下应考虑如何与其他部门互动,避免部门隔阂。戴明博士“管理十四点“中的”打破部门间的隔阂“从不同角度印证了部门间的合作对质量改进的重要性。因此,在基于质量独立的前提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尤为重要,形成从供应商管理到制造质量管理,直至远及客户管理的整个质量管理链,环环相扣,从体系上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如我公司推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个全员参与、**控制、持续改进的综合性质量管理体系,它所规定的文件化体系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贯穿于整个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使体系内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全员参与,落到实处
        一个组织里质量问题和所有人密切相关,质量人员在质量改进过程中应强调“人”的重要性,避免”见物不见人“。质管部门的人员应想方设法联合有关部门一起来预防和监督。这也包括高层领导的决心和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参与。管理层与高层管理者由于其特有的影响力,对一个系统能否顺利推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层员工是生产者,把握着产品质量的量度,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从思想上必须有所认识,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更应牢固树立“****”的管理思想,精益求精,做到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自检和互检,及时发现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确保不生产不合格品,不合格品不转入下道工序。生产管理人员应揭示并量化个人工作一个小小不符合要求可能改公司造成的转化为成本的巨大损失,要求每个人做每件事时首先了解要求,并使所做每一步符合要求,让其明白这是对公司品质管理的一大贡献。
管制质量,重在预防
        质量不能完全依赖检验。有些企业仍停留在“质量是制造出来的“层面上,仍然没有意识到事先预防的重要性。多数质量人都曾经有过一段技术工作的基础,我很庆幸曾专职做过技术管理工作,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避免质量过剩造成的不必要成本付出,但技术人员也应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充分考虑产品实现过程中应避免的质量缺陷,用”零缺陷“标准来实施设计,因为检验对于质量的提高没有决定性的意义。究其根源,主要的质量问题是源自系统,而不是源自工人。预防的本身必须能够追溯到产品和工艺的开发设计,一个产品质量的好坏,其开发设计是已经决定了它的质量,制造过程只是去实现产品设计的过程。这就如同堵洪水,是在洪水到来之前建立堤坝、修防护林、搞环保建设,还是等洪水侵袭到家门口才去补救呢?很显然,前者环保式的方法更经济、实用。所以,一款新产品在投产前必须经过试样、试产到小批量生产,每个环节都不应省略。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些潜在的影响生产的质量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工艺。
形成文化,持续改善
        质量管理始终强调的是人的心态问题。要搞好质量,首先得具备端正的心态,然后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革除工作中的“马虎“,从而形成一种质量文化、质量理念。质量是人做出来的,如果人对质量的态度出现偏差,那么质量体系再完善、质量控制方法再先进,都是没有用的。比如”高质量就会导致高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别管去我怎么干,只要看结果就行了“;”出了问题整改措施已经制定出来了,但现在没有问题了,措施等再有问题再实施吧“等都是极其要不得的,良好的质量文化树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质量建设与改进是一个持续过程,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和一朝一夕的短期工作。解决当下问题并不是改善,充其量不过是恢复常态。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也正是PDCA理念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实施,企业应坚定持续改善的信心。
         总之,质量管理是一种应用哲学,它主要取决于我们关于质量的理念和态度。当企业中每个人都这样做时,优良的质量文化就产生了,这也是我们管理所追求的*终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实践与理论的不断结合,因地制宜地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是我不断提高与成熟的宝贵经验。走上质量这条路,我喜欢这条路,并将继续在此前行。